胜友如云,走心的不多;高朋满座,知己难求。爬上山巅的时候无人比肩而立,跌入谷底的时候独自抚慰伤痛,这是褚时健长期以来面对的现实。要说英雄,也是一个寂寞的英雄。
在失去自由的那段时间里,褚时健停下了脚步,他终于有机会熏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包括朋友和亲人,他面临着一次全面的内心整合。
扩展,还是扩展
传承:做实业的社会价值
特立独行的隐者
回归:负责任的人生
2014年5月24日清晨,习惯站在果园眺望远山的褚时健,出神地看着远处的群山。哀牢山灰蓝色的巨大身影在晨曦中一点儿一点儿明亮起来,他转过头。摄影师杨克林抓住了这个瞬间,他没有笑容,镜片后,平静的目光里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扩展,还是扩展
公司还在扩展,原有的2000多亩果园,现在变成了5000亩,这是公司的核心产业。
公司在漠沙镇海拔1300-1500米的山区新扩展了一片面积3000亩的果园,种植沃柑。这是一种高糖低酸的品种,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现在已经种下了7万棵果树苗,它的上市时间是每年春夏之交,和褚橙在时间上形成了互补式的衔接。
另外,在普洱市镇沅县,另一片面积4000亩的土地准备种褚橙,目前正在做水源系统的配套工程。
总体来说,现在已知的果园面积会达到12000亩。另外,金厂的2000亩地不能种果树,经过多方考察,准备种红椿,也已经进行到了育苗阶段。
就在果园的路边,22座新户型的农家小屋的建造已近尾声。新建的房屋更宽敞、更人性化,前突的厨房、卫生间排列在左右,让过去平面的房屋有了小院的感觉。作为农户住房的升级,近大半的住房早在2013年就改造成了白色的平房,加上新建的二十多座,一百多户农家住房的升级改造在2014年全部完成。
在褚时健身后,新建的褚橙庄园进入了最后的装修阶段。
据老两口说,这座庄园不是出自他们的创意。2013年,新平县部署在戛洒新寨梁子打造以褚橙庄园建设为代表,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做大做强庄园经济的新型农业示范区。从那时起,褚橙庄园成了这片果园的代称。
不管褚时健对“庄园”这个名称喜不喜欢,他的发展思路和新平县的远景规划必须协调。一个贫困县的**需要一个榜样的力量,而一个依靠当地土地和水资源发展的企业,也需要**的扶助。
关于庄园怎么做、以什么方式经营,老两口探讨过,也争论过。褚时健不愿意要那种可以接待访客的宾馆,也不喜欢在庄园里搞什么采摘活动。果园的管理必须十分规范,那片果树什么时候可以采摘,采摘几天必须停止,作业区都有明确的安排。这些年来,每到果子成熟期,总会有许多前来参观和购买的人。褚时健有个原则,采摘少量的几斤、几十斤可以满足,要多了,对不起,没有,销售部门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果树就在路边,累累果实随手可摘。褚时健会提醒来客:“你们千万不要动手摘树上的果子,这是农户的产品,他们会不高兴的。”马静芬何尝不知道果园管理的严格,她同样头痛庄园以后的出路。按现有的庄园经济模式,采摘不就是吸引人眼球的一招吗?还有,庄园远离城镇,客人们住下总要有个玩耍休闲的地方。老两口最后拿出了一个讨论的结果:来客可坐电瓶车在果园游览。又在鱼塘边修建了风雨亭和农家乐餐厅,喜欢田园生活的人,可以在这里采摘真正的有机蔬菜,吃自己钓来的鱼。
2013年,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庄园动工了,这个投资2000万的项目,总负责人是马静芬。从选择设计图纸到决定建筑材料,马静芬进入了一个她过去很陌生的领域,又一次让人看到了她强大的能量和无法想象的创造力。一位八十出头的老人,一趟趟往返于昆明、玉溪、果园,她有自己的车、自己的司机,自己决定每天的日程。
2013年岁末,马静芬在家里摔了一跤,肋骨和腰椎都受了伤。这么大年纪,伤筋动骨的,怎么还不得躺一两个月。谁也想不到,不出一个月,马静芬又坐着自己的车出门选石头去了。原定于2014年上半年完工待客的庄园,拖到了年底。马静芬说:“这个工程我们自己、县里、市里、省里都有投资,不过现在什么东西都在涨价,看来预算要突破。”修好后的庄园有三十多间客房,一次可接待四十多位来客,员工的遴选和培训正在进行中……
扩展后的褚氏产业,将是一个集团公司,有独立的经济核算,有自己的股份。褚时健的外孙女任书逸和外孙女婿李亚鑫现在主管着公司的销售和财务,大孙女褚楚在搞公司管理,儿子褚一斌开始了扩展镇沅4000亩果园的工作,老伴马静芬除了对庄园全权负责外,还兼顾漠沙镇磨皮村那3000亩沃柑的开发管理……
“公司的核心产业就是现在这5000亩,目前还由我来掌控。剩下的让他们挑大梁,看他们能干到什么程度。如果顺利,现在种下的果树四年后将有收获,梯次结构的发展,产量逐年上升,到七年后,也就是2020年以后,产量将达到5万吨。”
扩展,再扩展。褚时健的规划超出人们最初的想象不知有多远了。实际上,这样的规模也远远超越了褚时健自己当初的想象。
褚时健自己感叹:“一开始搞橙子,一部分是为了消磨时间,另一部分是想干点儿事情。到后来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哎哟,停不下来了。”
马静芬说:“最初搞果园,是要解决养老的问题。后来越搞越大,他是想证明自己,这个‘烟王’不是靠云南烟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政策得来的。”
纷至沓来的媒体人、企业家、经济学者,从他这种“扩张的野心”中,看到了荣誉感、责任感、安全感、自我价值的证明、企业家不变的追求……
褚时健剖析自己的心态:“搞到这一步,和个性有关,还是要把事情做好,做不好心不安。在我的经历中,不管当年的国有资产,还是现在的私有财产,不论为国家、为自己,还是为子孙,都要做到最好。”
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在褚时健这里,不是目标,不是理想,只是一种性格。
2013年的正月十五,褚时健的儿子褚一斌在玉溪为父母亲高调举办了生日晚宴,到会的亲朋坐满了整个酒店宴会厅。褚一斌请了昆明的京剧演员,上演了一出《八仙祝寿》。晚辈们排成两队、分两次为老两口祝寿,四世同堂,十分热闹。就是在这天的会上,褚时健大声地说:“我和老伴都是属牛的,这就是说,我们一辈子都要干事情。我85岁,老伴80岁,但我们的事还没干完,只要干得动,还要干下去。”
而现在,面对苍茫远山,身边是葱绿的果园,他缓缓地说:“更多的东西也不想搞了,没有精力了。现在看来,这辈子只能在山里种橙子了。还剩几年时间,把这轮扩展搞成功,让后代子孙的生活有条出路。”
传承:做实业的社会价值
记得在二十年前采访褚时健的时候,我们聊起过朋友。
褚时健说:“固定下来的朋友很少,有些很谈得来的朋友,大家各忙各的,真正坐下来好好聊聊的时候不多。”
褚时健有一些青年时代的好友,那是他人生道路初形成时期的同学和战友。这些朋友带着那个时代浓重的气息,面对着同样的境况,有过同样的思考,走着大体相同的人生道路。随着时光流逝,这些朋友大多数相忘于江湖,变成了人生一个温暖的背景。褚时健说:“后来事情越做越大,大家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好不容易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是我的事情,工作上的、家庭上的,真正谈感兴趣的事情谈得很少。”他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亏欠”。
胜友如云,走心的不多;高朋满座,知己难求。爬上山巅的时候无人比肩而立,跌入谷底的时候独自抚慰伤痛,这是褚时健长期以来面对的现实。要说英雄,也是一个寂寞的英雄。
在失去自由的那段时间里,褚时健停下了脚步,他终于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包括朋友和亲人,他面临着一次全面的内心整合。
对于一位从高峰跌落的古稀老人,这无疑是一次残酷的自我修复和重塑。独自面对自己走过的大半生,面对生命最单纯的真相,面对刻骨铭心的亲情……
一生要强的褚时健完成了打破后的修复,一生的寂寞在那一刻获得了补偿。他变了,变得宽容、随和,珍惜生命中属于自己的一切。
褚时健从来不是一个喜欢倾诉的人。也许因为性格使然不爱倾诉,也许因为内心强大到不需要抚慰,更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到大的经历教会他的是承受而不是宣泄。总之,褚时健和人交谈,有着严格的界限,他不谈及自己的情感,不谈及自己的家人,给自己和家人留下私密的空间。看看摆在桌面上长长短短的写他的文章,你会发现它们惊人地一致,他为采访者打开一扇门,却关了所有的窗。因此面对他的时候,你会觉得什么都是你知道的,下笔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离你仍很远。
褚时健的家庭情况,他不愿为外人道。
从做“红塔”老总的时候起,褚时健就一直有一条规矩,不让亲属参加厂里的商业活动,这可以理解成一种事先的防护。不过当时的环境那么特殊,总有些渠道和门路是你堵不住的。即便这样,他的亲属们在他管辖时的玉溪卷烟厂也都没有谋得什么好的职位。他一生中有过几次大起大落,整个家庭和他一起挣扎,一起沉浮,一起渡过难关,家曾经是他休憩身心的港湾。他说:“节假日全家到山里头打猎、捡菌、野炊,全家人都喜欢这种方式。我平日在家什么都不做,不是不会,是没有时间。但外出野炊烧烤,我做菜的手艺很不错。那个时候,我对我们这个家是很满意的,家人也给了我不少的支持。”
1995年开始,这样的全家外出活动戛然而止,此后发生的变故,给褚时健留下了终生的伤痛。不过,时光让这伤痛慢慢变得柔软,不再那么尖锐清晰。现在的褚家人丁兴旺,逢年过节,四世同堂,家里十分热闹。
褚时健夫妇与重孙、重孙女
现在,褚时健经营的企业属于自己,每一分钱都挣得明明白白,褚时健也坦言要为后代留下立身之本,后辈们进入公司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出事的时候,儿子褚一斌在国外学习,此后长时间留在了国外。他和父亲长得极像,这些年回国做事,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女儿褚映群留下的唯一骨肉就是褚时健的外孙女任书逸。留学回来的时候,任书逸接到了银行的录用通知,褚时健对外孙女说:“回来,到我们的公司来,你来学着搞企业。”外孙女不理解外公的苦心,她觉得在家族企业干没有出息。褚时健说:“银行给你多少钱,我翻倍行不行?”最后,外孙女和外孙女婿留下了,大孙女褚楚也留在了爷爷身边。到现在为止,褚家的后代们都站在长辈身后,褚时健和马静芬像大树一样,细心护佑、培养着后代。
人们只能从褚时健处理公司业务的记录中,看到他们成长的印迹:
销售季节,褚时健害怕接听电话,“因为找我的,都是叫我跟圆圆(任书逸,褚时健外孙女)他们说说,要整点儿橙子卖卖。我说,我不管了,他们负责销售,有自己的安排和计划,这个事情他们做得了主。”
“现在公司正在整理和细化管理的规章制度,褚楚就在做这个工作。”
“镇沅扩展的4000亩果园,也是种褚橙。现在还处在搞水源设施阶段,由一斌负责。”
“他们各自承担一块,看他们能不能干好,公司以后独立核算,如果能做到赢利,算是合格,给60分。”
很明显,褚时健要传承给后代的,不仅仅是财富的累积,更是做实业的社会价值、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为人处世的担当。
特立独行的隐者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一家杂志做了一期专题策划,以当年声名赫赫的企业家为对象,其中有褚时健,当时的文章称这批企业家“一时风光,永久寂寞”,更尖锐的说法为“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历史进程中的失踪者”。而就在这时,“失踪者”中年纪最大的褚时健,悄然回归人们的视野中。
和别的成功人士不同,褚时健是一个真正的隐者。他选择的致富路径避开了那些吸钱最多的热门行业;他远离了一切公开露面的场合,拒绝了一切纯社交的应酬,哪怕是那几年褚橙创立品牌时期的商业公关;他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以不变应万变,远离繁华,扎根深山,稳稳地推进自己的事业,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他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形势,以自己的经验点评着财经领域的风云变幻,和到访的朋友探讨时下的金融话题。但这一切都是淡淡的、平静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听力有些衰退了。耳朵不灵后,世界开始安静起来,这也符合他的心境。领略过“山高人为峰”的成功,见识过世事变幻的波翻浪涌,褚时健不再需要表白,也无须证明,他变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隐者。
2011年,褚时健的果园利润超过了3000万元,固定资产超过8000万元。
2012年,公司的固定资产突破亿元。
这时,国内一家很有实力的投资公司专程托人询问褚时健对上市有无兴趣,这家公司看好褚时健橙子的口碑和赢利能力,有意运作褚橙登陆股市。
褚时健听了,连连摆手:“没的这个心肠玩上市。”对上市,他表达了三层意思,这也多少代表了他对中国股市的一点儿看法:“其一,上市公司都要在上市后拿走股民一笔钱,赚钱的是公司的投资人和大股东,老百姓买到的都是高价的股票;其二,虽然我们现在赚的都投到再发展上了,但这个钱我花得踏实,我不想去帮别人打工赚钱;其三,我84岁了,管不了几年,以后交给我外孙女和她丈夫。说实话,他们管管销售还行,但还没掌握种植技术,上了市,我倒是拿了钱,但如果果子以后品质下降,不行了,那不亏了股民吗?”
“我怕别人背后指指戳戳。”
说他“悄然”一点儿不过分,褚时健并没有想把这种回归当成一种荣耀。就像一开始进入深山创业,他没有看成一种屈辱一样。可果子会说话,“烟王”成了“果王”,一种对人们身体健康有好处的食品,其意义超越了会给人们身体带来伤害的香烟。就算登台时没有锣鼓声伴奏,褚时健和他的产品的亮榴,还是获得了众多的掌声。
2012年11月5日,北京各报的显著位置,刊登了褚橙进京的消息。《京华时报》记者胡笑红报道称:褚时健种橙的第十个年头,首次大规模进入此京市场,他选择了由鸿基元基金投资的新兴电子商务网站——本来生活网。11月12日,更有媒体称褚时健亲自到京卖橙子,报纸上登了褚时健手拿橙子、笑容满面的大照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从这一次开始,“悄然”变成了“轰然”,备类新兴媒体巨大的宣传能量,将褚时健从幕后拉到了前台。他被冠以“励志爷爷”的美称,褚橙因此变成了“励志橙”。
本来生活网和金泰公司签订了200吨的合同。当时的本来生活网市场总监胡海卿提供了一项数据:11月5日上午10点开卖,前5分钟卖出近800箱,24小时之内销售1500箱。到了9日,卖出3000多箱。首批进京的20吨褚橙五天售罄。到了18日,预约等待的超过了3000人。
本来生活网趁热打铁,签下了2013年独家网络销售合同,这一次是2000吨。胡海卿称,他们的合作规划了未来二十年的市场。
褚时健并未到京,销售最热闹的时候他在果园。看到报纸的人纷纷打电话询问,他笑眯眯地说:“我怎么会去卖果子?这两年我哪里都不想走了,腿脚不方便。”不过他不排斥媒体的称呼,“要说励志也可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在找出路、找靠山,我八十多了还在果园摸爬滚打,这也是一种活法。”
对于自己被推到前台亮相,褚时健认为,你搞实业,人气旺是好事,如果门可罗雀,那才是可怕的。
回归:负责任的人生
褚时健回归公众视野,对他最关心的,是中国企业界人士。
波导手机公司董事长徐立华认为“褚时健是中国天字号的企业家”。
《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国内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褚时健本身戏剧性太强,一直到今天,像他这样具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的企业家被判刑的也不多见。”
王石称褚时健为“最崇敬的企业家”。
金洲集团董事长俞锦方说:“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拜访褚老的。”
浙商全国理事会发展部原总监张敏等人提出,一批浙商想来集体拜访老人家,想听听他讲课。
褚时健听到这些消息,微笑着表示:“谢谢,难为他们还记得我。”
对于讲课的要求,他说:“讲什么课?现在的企业和过去不同了,经济环境和政策也不一样,再像过去那样搞,肯定是不行了。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商业的概念不同了,我玩不了概念、虚拟,我就是干实业的。”
胡海卿谈到关于励志的话题,他认为,对于正在走出困境、全力打拼的中国企业家来说,“他们太需要一个励志故事了”。他更希望企业家、顾客能从褚时健那里明白,人生的波折是一种常态,而企业家精神是可以坚持的。
褚时健说过,自己已经淡出了原先的圈子,和政界、企业家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他现在在企业界有了一位“老朋友”,他认为:“这个人说话实在,有自己的想法,我和他有些地方一样,我们谈得来。”这个人就是王石。
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在王石的回忆里,他第一次见到褚时健是在2002年。那个时候的褚时健刚开始他的二次创业,而王石作为地产大亨,名头十分响亮。他的到访让褚时健从心底感受到暖意,感到在重创中企业家圈子对他的一种惺惺相惜。他们就在当时还是满山红土的果园里谈了两个多小时。大概戴着破草帽,穿着破旧的圆领衫,正在和修水泵的人为几十块钱讨价还价的褚时健给了王石极大的冲击,他在以后的多次谈话和文章中,记录了这个细节。
褚时健对王石的每一次到访都十分看重,他曾经告诉我们,王石在他果园刚刚搞起的时候就来过……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嘴角带着微微的笑意。他从不谈王石的业绩,不谈对他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评价,就是一个朋友,一个不是在他第一次辉煌时期或再次成功后来表示敬意的朋友,而是在他还在“谷底”时就关注他、理解他的朋友。
王石的确有人气,他看望褚时健后,写过一篇文章《哀牢山上冰糖橙》,很多企业家就是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了褚时健的现状。而他引用巴顿将军的话“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形容褚时健的“触底反弹”,也成了被千万次转发的微信。
2014年S月,王石再次造访,他有个新的提议,请北京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们做一个案例,把褚时健的成功做一个全面的总结,王石说:“我想让更多中小企业家能系统地知道他。因为褚厂长把一个看上去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做成了,而且这种成功是可示范、可借鉴、可学习的。”
对王石的建议,褚时健十分上心,虽然他自认为自己搞企业的才能一半靠苦干,一半天生成,但只要对别的企业家有用,对年轻人有用,总结一下未尝不可。
6月2日,研究生们进入了褚时健的果园。
王石在6月24日发文写道:“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他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些企业家的骄傲。所以,我每次来不能说是看望他,应该说,每次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取经的……他一直给我非常强烈的内心触动……褚厂长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一种精神,一种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并从困难中重新站起来的精神。”
相信王石谈的是他的真实感触。
2013年,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企业家来到了玉溪,他就是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他给褚时健带了一件礼物,联想集团的当家产品——两部黑莓手机。
褚时健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基本属于扫盲阶段,复杂的功能他一概不会使用。但听说是联想的当家产品,他很怕浪费了柳传志的一片好心,便把手机送给了自己的外孙女和孙女。
交谈中,褚时健得知柳传志已经调整了企业布局,开始向农业方面投资种植蓝莓和猕猴桃。褚时健和柳传志探讨了新型农业发展的模式和将要面对的困难。褚时健说:“种水果,水和土的问题必须解决,沿海地区有些土地重金属含量超标,水质污染,土地成本又高,应该慎重考虑投资的地区。”
联想的猕猴桃上市,柳传志邀请褚时健一同出面,褚时健说:“我去不了了,不能再坐几个小时的飞机了。”金泰公司派了褚时健的外孙女婿李亚鑫出席,以示支持。一时间,有了“褚橙柳桃”的说法。
还有投资者和企业家看重老人家的判断力,请他出山帮忙看看项目。2013年年末,他到中越边境地区去帮人考察种植项目土地。一看到当地的环境,褚时健立刻拿出了意见,他对请他看项目的人直说:“你们请我看,我就说,你不能做,有精力也不能搞这个。水在低处,春天旱季抽不到水,山头到水源有400米高,要提水上去,费力费钱,成本太高。最不利的是那些山头不长树,就像昭通的大山包。”
他说:“做事情不能跟风,要搞农业、林业、果品种植,必须讲天时地利人和,地方要选对,热量要充足,水源要充足,还有物流、产品的市场。在这个地方投钱搞林木,不如拿钱做点儿实实在在的慈善事业有意义。”
褚时健最看不上的是那些对投资不负责任的经营者,他认为这样的人不光坑了投资人,还坑了下游的工人和农民。他说:“搞企业的人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的。我们不能伤别人,坑人的事情不能干。就像我们现在搞的基地,这么多贫瘠的山地,我们通过种植,改变了它的性质。可以说,把土地养好,让中国土地上的财富快点儿堆积起来,不光对我们,对社会、对中国的国土资源都是好事。如果把土地养好了,同一块地的水果产量能从一吨提升到两三吨,就能省出千百亩土地,我觉得这就是有意义的事情。”
2014年7月3日,网上流传一篇《成都商报》记者刘木木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话“褚时健最近有点儿烦”。文中说:几乎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企业家、崇拜者,怀着各种诉求,通过各种手段,活动在玉溪市大营街道附近或者新平县戛洒镇新寨梁子的果园里。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来自全国各地要求指点迷津的年轻人。他的看法是褚时健“不堪其扰”。
2013年,一个年轻人出现在大营街褚时健家门口,他没有敲门,而是在门外蹲守。马静芬终于发现了这个年轻人是奔着自己家来的,她问他:“你是来找我们的?”年轻人点点头,看看他的神情,马静芬已经心里有数,问:“你是不是讨教致富秘方的?”年轻人来自南京,他觉得一个月几千元工资,猴年马月才能发财。马静芬说:“我可以告诉你,找准目标,坚持千下去,只要吃得了苦,就能富起来。”
2014年,一个想要自杀的青年,在和褚时健谈话之后,幡然悔悟,理由是褚时健这么大的年纪还在拼搏,自己无论如何不该放弃。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也在2014年7月采访了褚时健,他们想知道,那么多年轻人崇拜褚时健,他对现在的年轻人怎么看。褚时健说:“来了这么多人,我发现他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总想找现成、靠大树、撞运气。其实,这个世界哪里有这么简单的事情?我八十多岁了,还在摸爬滚打,事情要一点儿一点儿地做,本事要一点儿一点儿地学,才能一步一步把成功的本领学到手。”
褚时健想对来访的年轻人说:“不要把我看成神,我也是一个人。我只能说,机会始终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你不注意,它就过去了。但是有了机会不一定能干成,还要吃得了苦,要有想法。”
可以预料到,再次登顶的褚时健,还将面临更多的“打扰”。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一位扎实沉稳、不停前行的老人,告诉年轻人一个道理,励志可以属于任何年龄段、任何境遇中的人,重要的是坚持、努力、能力。
回归是一种心灵需求还是一种社会认同需求,对于褚时健这样经历的人来说,已经无须探讨。
他一直在做从少年时就认定的自己,走自己的路。一路走来,摸爬滚打,用一个生命,活出了“活着、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三重意义。
褚时健说:“我这一生就讲一点,要负责任。任何情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价值。不管境况如何变化,对自己、对事业、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变。”
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儿子、丈夫、父亲……和企业家。
(全书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